作者 |大财配资
允许质疑,是一个社会开明的标志。
即使是官方通报,也不能封杀公众合理质疑的声音。
7月16日晚,雅安联合工作组一纸通报,把价值230万的“天价耳环”直接摔成玻璃碴子——官方送检结论:玻璃仿制,百元不到。
网友却笑不出来:折腾两个月,就验出一个“假货”?发票呢?购买记录呢?专柜流水呢?统统没有。
于是,最懂流量的网友抛出新剧本:“耳环是假的,故事才是真的。”
通报里真正值钱的不是耳环,是杨某那12万的公司分红。
2015年,四名公职人员各用老婆名字注册“雅安尚品”,三年营收82万,利润12万,杨某分3万。
3万被没收,人却早已辞聘,党纪处分也追不上离职的脚步。网友掐指一算:12万利润撬动了230万舆论,这ROI比股票还刺激。
2011年,杨某二胎在深圳出生;同年大财配资,他参加公考并成功入职城管。
政策没放开,名额却先到——通报一句“历史政策已废止”轻轻带过。
于是评论区出现神总结:“政策关不上门,时间却留好了窗。”
通报说耳环是朋友2016年所赠;黄母说2016年收到;检测报告显示2024年5月送检——
中间八年的真空期,足够拍一部《耳环消失之谜》。
网友质疑:半个月才送检,掉包空间有多大?
官方回应:走访品牌方,全国专柜无消费记录。
一句话,耳环就像薛定谔的猫——打开盒子前,它既贵又便宜。
微博连夜出手,81个账号因“天价耳环”造谣被禁言关闭,554条博文被清理。
有人调侃:玻璃耳环没碎,造谣号先碎了。
然而,删号易,删疑难——通报越干净,网友越敢写番外。
当耳环被证实是玻璃的,真正的奢侈品反而浮出水面:
——是公职人员用家属名义开公司的“权力盲盒”;
——是违规二孩在政策缝隙里“精准落地”;
——是通报只谈耳环不谈发票的“信息真空”。
整个通报,我只看到了一句话:黄小姐的玻璃是假的,我们的琉璃心才是真的。
各位,小心你的啊。
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